翻譯:相互離別已有三千里之遙,應當讓誰去告訴你(我的情況)呢。
賞析:這兩句詩語言質樸,卻飽含深情。短短十字,道盡了分離的苦痛和無奈。“相離三千里”,以距離之遙突顯相思之深,讓人深切感受到空間的阻隔。而“當誰使告汝”,則將那種無人傳遞思念的無助展現得淋漓盡致,流露出深深的哀怨與牽掛,讀來令人動容,讓人體會到相思而不得傾訴的悲慼。
兒子啊,你爲趙王,而你的母親卻成了奴隸。整日舂米一直到日落西山,常常在死亡邊沿徘徊。與你相離三千里,應當讓誰去給你送信,告知你實情呢?
註釋子爲王:指戚夫人之子劉如意爲趙王。
虜:奴僕。《韓非子·五蠹》:雖臣虜之勞不苦於此矣。
舂: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鉢裏搗,使破碎或去皮殼。
三千里:此處爲虛指,趙王劉如意的封國位於趙地,與京城長安相隔甚遠。
女(rǔ):通“汝”,你。
作者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,生趙王劉如意。劉邦去世後,呂后成爲皇太后,她將戚夫人囚禁在永巷,讓戚夫人整日舂米,不得與外界有任何聯繫。《戚夫人歌》就是戚夫人在舂米時自編自唱的伴歌。具體創作時間不詳。
《戚夫人歌》是漢高祖寵妃戚夫人被囚禁在永巷操杵舂作之時脫口而作的詩歌。此詩唱出了戚夫人悲苦的生活,思子的情懷,以及憤怒的心聲。全詩歌辭樸實,明白如話,卻哀怨感憤、攝人心魄。
“子爲王,母爲虜”。《戚夫人歌》這兩句平平的開頭,實包含了呂后與戚夫人之間一場驚心動魄的明爭暗鬥。作爲劉邦的寵姬,戚夫人也曾有過一段曇花一現式的體面和風光:她在劉邦稱王漢中以後,常侍左右、深得“愛幸”,竟使“爲人剛毅,佐高帝定天下”的原配呂后,也因此日見冷落和疏遠;她的兒子趙王如意,因爲頗有乃父“無賴”之性,不像呂后之子劉盈(後爲惠帝)那般“仁弱”,更被劉邦贊爲“類我”,幾乎取代劉盈立爲太子。因爲有這樣一段關涉帝位的爭鬥,呂后早就恨透了戚夫人。一當劉邦駕崩,呂后立即下令,將戚夫人囚禁“永巷”(別宮),“髡鉗(剃去頭髮、頸戴鐵圈),衣赭衣(罪犯所穿赤褐色衣服)”,罰她操杵舂作。戚夫人貴爲高帝之妃、趙王之母,旦暮之間便成了呂后的階下之囚,反映了漢廷後宮突起的風波何其險惡!《戚夫人歌》開頭兩句,正以戚夫人母子地位的鮮明對比,唱出了這位貴夫人身陷“永巷”的怨憤和不平。
“終日舂薄暮,常與死爲伍”則緊承起句,進一步抒寫戚夫人自朝至暮舂作不息的痛苦境遇。戚夫人當然明白:劉邦一死,劉盈繼立爲帝,身爲“皇太后”的呂雉,是再也不會放過她的了。囚於“永巷”,罰以舂作,不過是爲了羞辱她罷了;羞辱過後,還不要致她死命?她實在就是一位遲早待戮的死囚而已!“常與死爲伍”一句,酸楚惻怛,使悲憤的唱嘆,一下化作絕望的呼號,令人不堪卒聽。
《戚夫人歌》從字面上看,句句明白易懂,但具有使人讀後感到心情沉重的效果。戚夫人在詩中如泣如訴,字裏行間充溢着慘悽憂鬱之情。她深感不滿的是自己身爲藩王的母親,卻在爲別人做奴隸,被迫從早到晚不停地舂米,這樣的生活好比在死亡的邊沿上掙扎,卻沒有人能把自己這種處境告訴那遠在千里之外的兒子。她多麼希望能有人來救她脫出這無邊的苦海啊!她在呼喊,在求救,這也是她唯一能採用的呼救方式。
戚夫人(前224-前194年)亦称戚姬。秦末定陶人,刘邦受封汉王後,进入后宫,得到汉王刘邦的百般宠幸,生下刘邦的第三子刘如意。刘邦死後,刘盈即位,吕后为皇太后,囚戚夫人于永巷,让其每日舂米,戚夫人不甘被贬为舂工,于是通过唱怨歌形式,希望有人能告诉她儿子刘如意以及大臣,自己被贬做舂工,吕后得知戚夫人不甘失败,于是派人将其做成人彘。
查看所有戚夫人的詩詞 / 名句